科技创新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,筑牢粮食安全根基
发布日期:2025-09-04全国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以亩均 10% 至 20%的产能提升筑牢粮食安全底线,农业农村部启动的工程质量 “回头看” 专项整治行动,正以硬核措施守护这一 “良田命根子”。这场覆盖 2019 年以来所有项目的排查,既解决水利设施缺陷等存量问题,更构建“建一块、成一块” 的质量保障体系。
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关乎 “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”。农业农村部 2024 年 8 月现场会提出,通过约谈、暗访等手段构建全流程质量监管闭环,与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(2021—2030 年)》中 “2030 年建成 12 亿亩” 目标衔接,破解 “重建设轻管护” 难题。
专项整治呈现问题导向,针对设施老化等问题,农业农村部提出 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 原则,对产能不达标区域精准改造。河北案例显示,完善设施可使肥药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15% 至 30%,亩均节本增效超 500 元,“建设 — 监测 — 整改 — 提升” 闭环提供制度保障。
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 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,明确高标准农田科技化方向。新一代建设注重 “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电、技、管” 协同,数字化管理使工程质量问题整改效率提升近 40%。
烟台中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 “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监测系统”,在烟台示范区实现土壤墒情每 30 分钟采集、虫情识别准确率超 85%,其 “建、管、运” 平台成为政策落地的 “技术神经末梢”。(公司介绍:https://www.zdnongye.com/case/)
建设前期,数字化规划工具融合数据,使立项效率提升 30%,避免决策失误;施工阶段,“数据上云” 平台实现进度与质量可视化,为验收追溯提供凭证,契合专项整治要求。
建后管护的 “智能守护” 模式颇具创新:物联网设备形成立体监测网,AI 预警平台整合数据,提前 72 小时发出病虫害预警,准确率超 90%,还通过 “随手拍” 实现全民监督。小虫体测报系统填补毫米级害虫监测空白。
随着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》的出台,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更加注重 “良田粮用” 的严格保护。烟台中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物联网结合,能实时监测高标准农田的用途变化,有效防范 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 风险,这正是对政策要求的前瞻响应。到 2030 年 12 亿亩高标准农田全面建成之时,类似的数字化技术将成为守护 “粮食安全根基” 的标配能力。